他说,三十八年来只做了一件事;
他说,勉成国器是校训,学以致用是追求;
他踏遍万里山河,阅遍万方热土;
他有说不尽的电力故事;
他是大建设的先锋兵……
他就是“安徽省勘察设计大师”胡孔飞,就职于中国能建中电工程安徽院,正高级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担任百余项国家大中型工程勘察工作的负责人,获得多项优秀工程勘察奖,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参加国家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编制,拥有多项勘察发明专利等。
三十八来,只做了“一件事”
20世纪80年代的中华大地上,国家基础建设刚刚起步,逐步开始展现蓬勃发展之势,在这么一个伟大而激动人心的年代,整个社会在进行着一场规模空前的技术进步,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引进优秀技术人才。1984年,胡孔飞完成在上海同济大学工程地质专业的学习后,被安徽院选派从事工程勘察工作,这一干就是三十八年。他说自己三十八年只做了工程勘察一件事。他的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将青春奉献给勘测事业令人敬佩。
“学以致用”是读书时期就立下的人生信条。
刚到单位的胡孔飞,心怀梦想、胸怀大志,急切地想要投身到电力事业的发展中,但他懂得,梦想从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
“两台钻机正常开钻,砂层较厚,采用泥浆护壁……”
“塔位附近为一小山坡,上部为黄灰色坡积物,下部为软质粉砂岩,遇水为棕黄色……”
“上午到220千伏小榄变电所定线,进行收资工作……”
“104号孔开钻,测孔口坐标、高程,量测各孔静止水位……”
这些是他书写的四十八本野外记录簿,更是他走过的三十八载春华秋实、寒来暑往。
一字一句、一笔一划都凝固着时光,流淌着热爱,记载着他勘察学习之初的稚嫩,岁月悠长里的热爱和不负韶华后的收获,这里有他青葱年少时的梦闪闪发光,这里有他踔厉奋斗时的爱灼灼盛开。
胡孔飞在工作中习惯随身带上一本记录本,也时常告诫年轻同志做事情要有计划、重执行、善总结。
那一年,宿东电厂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身为主任工程师的胡孔飞前去进行工程可研和初步设计阶段的检查,仔细记录、总结对比两次检查的地质概况后发现,在枯水期和丰水期两个不同季节,现场地下水位变化非常大,处理不当将会造成整个粉土层承载力下降,不仅拖延工期,增加施工难度,还会为国家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于是他建议将主厂房地基基础的施工时间放在枯水期进行。“写下你要做的,记下你做过的”就是这一个看似简单的记录习惯,这一次次认真的书写和总结,有时候确实能在勘察工程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电力丝绸之路”背后的故事
哈郑特高压直流工程,是我国自主设计、制造和建设,世界输送容量最大直流工程,工程建成后,输电能力将达800万千瓦,成为连接西部边疆与中原地区的“电力丝绸之路”。
胡孔飞正是当年这项工程的先锋兵,2011年,在哈郑特高压终勘定位中,胡孔飞发现,原62号塔位附近有大型滑坡迹象,如果改变线路路径和立塔位置需要增加大笔投资。他多次到现场对塔位周边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地形地貌等进行综合研判,通过收集资料、走访村民、地质勘察、计算分析等手段,认为拟立塔位置不适宜立塔,最终要求设计方案调整了线路路径和立塔位置。2013年的宜川暴雨造成原来准备立塔的位置发生了大面积滑坡,是他凭借着过硬的勘察功底,敢于担当和坚持,使铁塔避开了滑坡,也避免了重大损失,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历并参与“霸都”的蝶变
合肥,古称庐州,合淝,因东淝河和南淝河均发源于此地而得名。合肥的历史开始于三国时期,是一座有着2000余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合肥古朴陈旧,也是那个时代,胡孔飞大学毕业来到合肥,“那时候的合肥就像一座大县城,三十多年来,我有幸经历并参与建设了这座‘县城’”,胡孔飞带着满满的回忆和自豪说道。合肥发电厂从万级小机组完成了向兆级机组的大变革,城市大建设离不开电力支持,而电力支持的先锋部队正是胡孔飞和他的团队——工程勘察队。
2009年,安徽院总部迁入合肥经开区,“那时候的经开区正处于大建设、大发展的节点,”胡孔飞谈起了来到经开区之后的工作,“初来乍到”的他,便开始为经开区发展添砖加瓦。当时,安徽院是经开区重点产业项目配套变电站的总承包单位,负责工程勘察的胡孔飞自然又一次首当其冲走在了最前沿。“时光飞逝,一转眼安徽院已经成立60余年,经开区已经建区30周年了了,安徽院从业务单一的勘察企业逐渐成长一家集规划咨询、勘察设计、投资融资、施工采购等业务的工程公司,经开区的经济、产业、社会、民生、教育各方面也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胡孔飞说,正是一代人的担当和坚持,才有了公司和城市今天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