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程的航班上,孙志远一直没有睡着,十几小时的航行中,舷窗外闪现过裂谷、海洋、雪山......他还会时不时抬头看一眼显示器屏幕上飞机的定位,当飞机越入国境的那一瞬,他感受到一种久违的踏实和温暖。
万里归途,归心似箭,作为目前中国能建中电工程甘肃院单人单次出差时间最久的员工,他没有一刻不想回到祖国,但回望这168天在刚果金的历练与付出,孙志远认真地说,“很感激,也很怀念。”
驻守海外 工程师变“特种兵”
刚果(金)腾科丰古鲁美矿业(简称TFM)是非洲首屈一指的大型铜矿以及世界级的大型钴矿,甘肃院承担TFM铜钴矿混合矿项目Kawadebala220千伏总降站输变电工程及东区220千伏总降站输变电工程的设计工作,工程的顺利进行对于整个矿区的生产都至关重要。
自去年8月开始,孙志远和魏巍在国内便已开始分别负责该工程电气与线路的设计,确认设备参数并配合业主完成设备采购,给土建专业提供资料,与各专业沟通协调现场问题。由于六个小时的时差,和业主的沟通一般会持续到深夜,虽然人在国内,却早已开始适应非洲时区。
秋天,二人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来到刚果金,海外工作的难题都开始显露出来,海外项目的技术标准也与国内存在很大差异,两位工程师虽然在此之前有过很多国内施工配合的经验,但由于扩容工程前期设备主要是国外产品,不能借鉴以往经验,需要对前期设备的参数等进行一一核对,并采用欧洲标准进行规划。工程师们熬夜加班讨论方案,屋外雷声阵阵,屋内蚊香袅袅,这成为了夜晚工作最深的记忆。
2022年年底,在二人的倾力奋斗下,施工图纸顺利确认。1月中旬魏巍依照工作安排返回国内,而对于孙志远来说,和现场土建施工单位的配合又成为了最棘手的问题,2个工程现场土建施工单位之前未做过变电站的土建工作,尤其是对变电站土建部分的埋管工作、设备区划分、设备名称不熟悉,不能很好地理解施工图纸。因此他主动拓宽知识领域,与院内同事紧密联络,在土建专业负责人的指导下,前往现场为大家一步步解答,“电气与土建工作必须紧密契合,才能确保整个工程进度顺利推进。”
孙志远白天跑现场,夜晚优化方案,赤道地区刺眼的烈日下,肤色深了几个度,练就了一身“全能”本领,文质彬彬的工程师变成了“特种兵”。
志存高远 与困难“硬碰硬”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没有人做事不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却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到底、善始善终。孙志远的个性签名用《诗经·大雅·荡》中的这句古语警示自己,孤身一人远驻海外,面对陌生动荡的环境,非坚韧不拔、志存高远者不能成行。
刚到达刚果的时候生活和工作上困难较多,闷热潮湿的气候十分难捱,经常还有鼓腹咝蝰趴在脚下,这种蛇身上有致命的毒素、攻击性非常强,和它时不时“近距离”接触确实令人胆战心惊。但孙志远和魏巍迅速找到了适应海外工作环境的方法,他们坚持保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保持健康饱满的精神状态,同时与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主动沟通交流,了解具体情况,遵守业主方的企业管理要求,根据自己的规划和工作需要合理安排生活。项目部有健身房和休息区,他们有时会在这里休憩片刻,调整好状态,又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付出很多,相应的个人成长也比较明显。”孙志远说。将近半年的海外工程配合中,专业能力有不少提升,与各专业和参建单位沟通协调也更加游刃有余,“在国外凡事都要靠自己,再难也要想尽办法处理。”
他发现自己对工程的认知角度变得更加全面,想法更周全,站位更高,在遵循设计规程、规范的基础上,还会细致考虑业主的目标和施工单位的想法和建议,对现场的深入观察了解也有帮助他更好地进行各专业配合。在各种突发状况的应对中,孙志远的心态更加积极主动,比之前更冷静沉着,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他的党性修养也在历练中得到了升华。
欢迎回家 甘肃院是最坚强的后盾
因为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国,甘肃院为孙志远和魏巍提供了完备的防护物资和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在国外工作期间,他们多次收到甘肃院负责人与同事的关心慰问,各专业部门积极配合工作,共同解决现场问题。有校核人、师父们的耐心解答和倾力支持,他们有信心、有底气妥善完成现场工作。
孙志远从“非洲之心”辗转回到祖国的怀抱后,甘肃院负责人和同事们第一时间慰问迎接,感谢他在168天里的坚守和奋进,甘肃院负责人号召广大员工学习孙志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雷锋精神。而对于孙志远来说,这次历练还只是开始,“作为工程设总,服务业主的意识还要继续加强,在技术上也想突破更多,我想我会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