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深秋十月,一辆孤独的马车行走在空旷的斯大林大街(今人民大街,长春市贯通南北的主街道)上。马蹄踏在碎石铺成的路面上发出的清脆回响和漫天飞舞的落叶,成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电力勘察设计单位——中国能建东北电力设计院(以下简称“东北院”)来到这个城市的最早记忆。从此,长春成为了东北院的驻地,斯大林大街96号(今人民大街4368号)成为了东北院永久的办公地点。
记忆里,在高大的树木掩映中有一座五层红色砖房,墙上爬满了绿色的蔓藤,门口一块白底木牌上,黑漆写就的“东北电力设计院”字样简朴而不失庄重。这个画面中的院落,是无数人梦系魂牵的地方。这里,曾挥洒过他们的青春与汗水;这里,曾饱含过他们的光荣与梦想;这里,是许多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念念不忘的心灵的故乡;这里,甚至就是他们的一生。
从这里出发,东北院的电力建设者们走过了一个火热的年代
回望当年,一趟趟从南方开到东北的专列,不停顿地载运着以青年为主的建设者们滚滚而来。这些同志大多是从上海、四川、湖南等南方招聘而来,很少一部分是有专业工作经验的中年同志,而大多数都是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20出头的年轻人。如后来被国家授予全国勘测设计大师的刘渭滨、汤蕴琳、吴名驹、王嶙峋、贺辉亚都是在这一时期加入到东北院来的。南北温差何其之大,很多同志从来没有体验过东北的严寒,上车前还是春光明媚,到了东北一开车门,顿感一阵寒气,抬头看,竟然已是漫天大雪。先辈们都抱着吃大苦、耐大劳的决心,充满激情,摩拳擦掌,准备在东北的这片广阔天地施展抱负。
东北院成立之初,勘测设计是一片空白。最难的,是没有可供参考的标准规程规范,设计人员不知道从何入手。但是,全院的学习气氛非常浓烈,大家如饥似渴地吸取能够得到的各国技术资料。当时工作环境差,不同专业人员几十人挤在一个大房间内看书。门口贴着纸条“正在学习,请勿打扰”,整天鸦雀无声,秩序井然。有些新来的同志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到了设计院,好像又进了学校!”大家集中翻译了大量当时苏联比较成熟的设计规程规范和参考资料,编制了行业里的第一批设计手册,这使得东北院快速建立起一套较为正规的设计程序,为全国电力规划设计开展起到了启蒙和示范的作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北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不仅工资比南方普遍要低,而且天气寒冷。临近冬天,大家都忙忙活活地储备过冬的冬储菜。一筐一筐的大白菜、萝卜、土豆堆积在家家户户的门口,这就是整个冬天唯一能吃到的蔬菜!还有当时东北的主食高粱米,蒸熟后还是很硬,与大米差别很大,不容易消化。对南方的同志来说,的确是很大的考验!但东北院的先辈们是响应党的号召来建设国家电力工业的,不怕吃苦,就是想把工作干好。
在那个年代,出差除了必须要带图板等绘图工具,还要自带铺盖卷。交通工具,经常是挤完火车换汽车、换马车。到了现场也没有什么宾馆和招待所可住,而是“就地取材”。他们住过现场附近的学校、会议室和20多人的大通铺。冬天现场设计住在老乡家里,屋外冷风飕飕地刮,屋内冷的连水缸里的水都结冰了。野外勘测就更加艰苦了。冬天披上东北的羊皮褂子外出勘测,一条羊皮褂子好几斤重,穿着是上山一身汗,下山透心凉,不少同志因此高烧感冒。艰苦的条件下,也有一些青年付出了年轻的生命。有一位叫做方典益的同志,为了进行大凌河送电线的跨越测量,他和同事们冒着严寒出征。他肺部有病,但是仍然坚持带病在野外勘测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于这白山黑水之间。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先辈们听用脚走遍白山黑水,丈量祖国大地;从无到有,用手描绘电力蓝图。构建起新中国第一个区域电力规划、成功设计了中国人自主设计的第一个发电厂——齐齐哈尔发电厂改建项目、第一条220千伏送电线路——松东李线……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电力设施拔地而起,我国的电力事业开始有了起色和转变。而“白手起家、艰苦奋斗”也成为东北院世世代代传承的精神宝藏。
从这里出发,东北院的电力建设者们走过了一个追赶的年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新篇章,电力建设战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让设计人员欢欣鼓舞,给东北院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东北院有20项科技成果受到大会的表彰与奖励,广大设计人员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东北院确定了“大机组、高电压、核电站、国外工程”技术发展主攻目标,按照“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路子,积极与美、日、德、法、俄等西方国家开展了广泛而形式多样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外先进技术。1970年代末开始引进西方国家60万千瓦机组建设元宝山电厂二期工程,1980年代中期引进日本30万千瓦机组建设华能丹东、大连等电厂,1990年代初引进俄罗斯80万千瓦机组建设绥中电厂,这些项目都是由东北院负责总体设计,与外商进行技术谈判、设计时开展协调配合,承担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与此同时,东北院以第一台国产优化型60万千瓦机组——哈尔滨第三发电厂二期工程为依托,全力攻关60万千瓦机组国产化的核心技术。两台60万千瓦机组主辅机设备数量多达3535台件,涉及制造厂家多达200家。东北院发挥技术引领作用,共提出102项设备优化技术条件书,交付各厂家落实、制造。单是锅炉的制造就与哈尔滨锅炉厂进行了18次的讨论,技术上做到精益求精,最终试制成功。东北院还配合哈尔滨三大主机厂进行主机的国产化,进行了大量的计算和基础稳定性分析,成功制造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产60万千瓦火力发电机。最终,哈三电厂二期工程主机国产化率达到88.9%、辅机国产化率达到90%。这标志着国产大容量火电机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和运行都达到了先进水平,国产大机组已经进入成熟健康的发展阶段,堪称中国电力史的一个分水岭。
我国最早提出的500千伏线路是东北院设计的500千伏元锦辽送电线路。在这次国家重大科研攻关中,东北院承担了该工程全部的设计工作,积极参与了所有的试验研究项目,付出了可贵的辛勤劳动,共提出试验、研究报告40份,涉及工程建设的各个领域,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373千米的全部施工图设计,使该工程得以顺利完成,最终获得了国家优秀设计金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随后建设的锦州和辽阳两个500千伏变电站要求全部采用国产设备,东北院从设备绝缘水平、技术参数、要求,以及设备投运后缺陷的处理作了大量技术研发工作,全程参与设备研制,成功实现500千伏送变电设备的国产化。两个工程均获得了国家优秀设计金奖。
通过这一阶段电力建设者们付出的艰辛努力,我国电力工业实现了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电力系统,为我国向制造业大国迈进奠定了坚实的能源基础。“以科技为引领,以改革为动力”成为了东北院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劲引擎,企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从这里出发,东北院的电力建设者们迎来了一个超越的时代
2011年,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大潮中,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应运而生。成立后,中国能建通过深化内部改革、构建全产业链、布局新型能源体系等一系列工作,着力发挥集而成团的整体优势,为子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使东北院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方位,进入建院以来工程项目最多、设计投产容量最大、劳动生产率最高、企业和员工效益最好的时期。
依托在电力建设领域的深厚技术实力,东北院持续开发能源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东营,东北院设计的世界首座六缸六排汽、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百万千瓦燃煤机组在黄河入海口拔地而起,技术参数刷新多个指标。
在连云港,东北院负责常规岛及BOP设计的田湾核电站3、4号机组成功投产,成为世界首个国产常规岛设备匹配俄罗斯VVER堆型的核电站。在吉林,东北院推进吉林首批“氢动吉林”大型氢基化工示范项目,建设60万吨绿色合成氨/醇和氢能装备产业生产线。在特高压建设领域,我们与中国能建各兄弟企业一道全程参与了特高压研发、设计与建设。参加攻关的《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应用》和《特高压±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科研项目分别荣获2012年度和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我国10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和±800千伏直流特高压工程建设中。2018年,参与设计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全线投产,实现“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四项世界之最,成为世界特高压输电领域的重要里程碑。2020年,参与设计乌东德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示范工程提前投产,为电网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提供了范本,将有力推动我国能源绿色转型。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广阔市场,东北院强化国际思维、掌握国际标准,国际市场开拓驶入“快车道”。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北院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俄罗斯电力建设市场的电力设计企业,完成了“中国制造”范本工程的特罗伊茨克燃煤电站660兆瓦燃褐煤机组的设计工作。以俄罗斯为中心,先后承担了捷宁斯卡娅、乌兹别克斯坦安格连、匈牙利考波什堡等一系列项目的设计咨询和建设任务。沿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北院成功打入东南亚、南亚市场,设计的越南锦普电厂荣获 “越南国家政府杰出贡献奖”;成功设计了越南最大“W”火焰锅炉永新电、老挝最大电厂洪萨褐煤电厂和印度总装机容量最大的KMPCL电厂;成功完成了巴基斯坦必凯1180兆瓦联合循环电站项目的设计工作,创造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建设的第一个容量最大、世界上效率最高的9HA型联合循环电站项目的新纪录;设计的迪拜哈斯彦4台600兆瓦洁净燃煤电厂项目已于2023年5月并网发电,项目实现了中国投资、中国融资、中国总包、中国设计、中国建造,成为了国际产能合作模式的成功案例。
从这里出发,东北院的电力建设者们已经风雨兼程。从电力设计到能源建设,从“中国第一”到“世界之最”,一代又一代电力建设者们走出了一条民族电力工业的振兴之路,一条与中国式现代化携手同行的强国之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东北院将继续保持“企业报国、艰苦奋斗、大国工匠”的时代精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杂志2023年第6期 钩沉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