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正式发布,要求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数据”首次与其他传统要素并列成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2020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明确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方向、重点和举措,全面部署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加快数字化发展,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2021年10月,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可见,在数字经济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加速传统产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国有企业增强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的战略选择。
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相互渗透、深度融合,成为引领能源产业变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在此背景下,电力设计企业应积极关注、研究和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并将这些技术组合应用于规划咨询、勘测设计、工程总承包等不同场景,驱动自身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而如何实现与新一代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推进数字化转型,系统谋划和加快构建以“产品数字化、管理智慧化”为特征的高品质工程公司,重塑企业竞争优势,成为了电力设计企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战略核心,但多数企业普遍缺乏清晰的战略定位与实施路径,并且对数字化转型的艰巨性、长期性和系统性认识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配套保障机制,仍面临着转型难出成效的困境。
二、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内涵
企业数字化转型既是产业层面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微观体现,又是企业层面从工业化体系迈向数字化体系的创新标志。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解,以往研究普遍认为是数字技术在企业某些业务环节中的应用。近年来,一些研究开始认识到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数字技术的应用,更是一个组织结构变革、业务流程再造、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
图一: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
这里,我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据驱动、集成创新、合作共赢为理念,运用新一代数字技术对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方式、业务流程、商业模式等进行创新和重塑,推动产品数字化与服务智慧化,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进而参与构建数字生态系统,在协同创新中发展壮大自身,最终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种途径或方法。
三、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战略
开展数字化转型,首要任务就是制定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战略可表述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务院国资委关于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决策部署,积极融入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经济“三大经济形态”,加速推动产业与资本、产业与信息、产业与技术“三大融合”,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适应并引领市场需求的价值创造为导向,强化数字化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打造以“产品数字化、管理智慧化”为特征的高品质工程公司。在产品数字化方面,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与主营业务的深度融合,着力开发智慧电厂、智能电网、综合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等数字化产品,深度挖掘工程数据资产,拓展数据应用和服务创新,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图二:苏南500kVUPFC
在管理智慧化方面,研究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挖掘技术的企业数据分析模型,实现企业重要生产数据和管理数据的横向集成与纵向贯通,构建智慧决策分析平台,以大数据驱动决策,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通过“产品数字化、管理智慧化”,推动企业数据资产有效利用、数字技术持续创新,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做强变量,延长、拓宽、挖深产业链,把既有优势培育成“参天大树”。
四、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路径
电力设计企业应全力构建以“产品数字化、管理智慧化”为特征的高品质工程公司,更好地为政府和业主提供数字产品和智慧服务。重点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企业智慧管控平台、推广BIM正向设计、探索数据资产增值服务、构建能源大数据中心、提升工程物资管控能力、推进智慧工地建设、推动数字产品创新。
(一)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的发展取决于对数据的获取和利用的综合能力。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数据流通的范围,提高数据流通的效率,是把握数字经济机遇、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电力设计企业应进一步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力度。一是加快构建以超融合基础架构为核心的新一代企业数据中心,实现集约化、模块化管理、核心数据多副本保存。二是依照统一数据标准,建设以数据为核心、以云计算为支撑、以“互联、共享、智能”理念引领的数据中台,实现业务全过程数据的共建共享。三是建设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加强平台、系统、数据等安全防护,提升企业网络安全技术的防护水平和监测预警能力;四是打造“网络协同设计院”和“云”上产业链,全力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
(二)打造企业智慧管控平台
电力设计企业应建立与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相适应的智慧管控平台,确保人、财、物、数据、知识、项目“六大要素”实时在线,推动企业管理向科学管理、智慧管理深刻转变。一是聚焦管理流、业务流、财务流、物流、信息流“五流融合”,遵循标准化、专业化、数字化和精细化“四化要求”,推进业财一体化平台建设,实现流程再造、模式创新、智能决策、风险预警。二是围绕投资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战略绩效管理、资产管理等管理要素,构建智慧决策分析平台,提升市场开发、人财物、质量、安全、成本、进度、风控等过程管理的智慧化水平。三是优化完善项目管理体系,以协同联动为抓手,以审批流程为驱动,以模型数据为基础,推进项目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实现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形成跨地域、跨组织的全方位协同作业模式。
(三)推广BIM正向设计
电力设计企业要高度重视BIM协同设计平台建设,从正向设计的角度思考BIM技术与工程设计的融合应用,加快建设发电工程、变电工程、输电工程及非电工程的BIM协同设计平台,并基于这些平台开展BIM正向设计,解决长期以来设计过程中三维建模与二维出图互不关联的“两张皮”问题。通过BIM正向设计,实现专业内与专业间的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消除“错、漏、碰、缺”问题;实现系统设计与布置设计关联校验、建模计算出图一体化等。同时,通过开展基于BIM技术的优化设计和深化设计,将设计与采购、施工相融合,为采购与施工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探索数据资产增值服务
数字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数据的资源属性,并使之在企业发展中成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充分挖掘和释放数据资产价值、拓展数据资产应用和服务创新并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共同愿景。建设工程每个阶段形成的BIM成果除应用于工程实体外,还同时衍生出数字产品。
图三:扬子石化三维移交模型
通过数字化移交可将BIM模型与工程建设过程产中生的各类数据相互关联,形成集三维模型、二维图纸、专业提资、属性数据、施工文档等为一体且与工程建设同步的数字化移交成果,进而可开展诸如综合碰撞检测、“立体图纸”会审、三维施工交底、设计变更管理、三维进度模拟等BIM模型在施工管理中的增值应用。工程建设完工后,数字产品和实体工程同步向运行方移交。在此基础上,实时采集和挖掘生产运营数据,仿真模拟实体工程的运行状况,开展面向不同场景的数字孪生应用,可以创新实现数据资产的增值服务。
(五)构建能源大数据中心
当前能源领域数据流通共享与交易的机制尚不成熟,数据来源也相对狭窄,大部分掌握在政府和核心企业手中。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和数字产业的兴起,企业可围绕建设能源大数据汇聚基地、区域能源运行监管中心、高端能源信息应用服务平台的定位和目标要求,整合风光资源、电力系统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电力市场交易等数据,逐步构建能源大数据平台,为政府和业主提供能源规划、能源预测、能源建造、能源管理等高端咨询服务,进一步开拓企业的业务发展空间。
(六)提升工程物资管控能力
由设计院转型为工程公司,业务范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电力建设项目中,工程物资(包括设备与材料)成本通常占到项目总造价的70%以上。高质高效的物资采购管理对于企业实现成本控制,提高施工生产效率,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电力设计企业应建立工程物资编码体系及相应的设备材料编码库,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以物资流为主线的工程物资管控系统,实现工程物资在设计、请购、采购、物流、入库、出库及现场管控的数据一体化,在设计、采购和施工过程对工程物资的数量与状态进行监控,完工后移交运行,从而实现工程物资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控制。
(七)推进智慧工地建设
随着智能技术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物联网和数字技术加速应用,推进智慧工地建设,构建智慧工地管理平台,提升EPC项目数字化管控能力,已成为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图四:智慧化工地系统
电力设计企业应借助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围绕工程总承包项目施工现场的监管要求,搭建“智慧工地+BIM”管理平台,集成应用各专项子系统,全方位自动化采集施工过程中的“人、机、料、法、环”等要素数据,通过对工程数据集中统一管理和大数据挖掘,实现施工现场信息化监管和精准化管控。
(八)推动数字产品创新
电力设计企业要按照“双碳”目标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进智慧电厂、智能电网、综合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等数字产品和智慧服务的创新和应用,打造差异化、场景化、智能化的数字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价值增长点,率先走出绿色低碳的数字化转型发展之路。
五、数字化转型的保障措施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仍面临着组织领导、推进机制、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网信安全等方方面面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为数字化转型的落地实施保驾护航。
(一)强化组织领导
数字化转型能否落地执行 企业的决策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的决策者认为数字化转型不重要 那么数字化转型就无法推进。企业应把数字化转型做成“一把手工程”,“一把手”亲自挂帅,亲自推动,各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参与,形成数字化建设一盘棋。同时,加强规划执行的监督检查,落实规划的年度计划,实施滚动修编规划,确保规划有效落地。
(二)建立推进机制
企业应从体制机制层面加快改革创新,探索建设数字工程中心、数字创新研究中心、大数据中心等平台化、敏捷化的新型数字化组织,成立“业务+IT”的数字化转型实施团队,推动面向数字化转型的组织与管理变革,统筹构建数字化新型能力,实现业务与数字技术“双轮驱动”,以钉钉子的精神切实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
(三)加强人才培养
企业要切实解决好数字化人才紧缺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在企业内部发掘、选拔和培养具备高潜质的数字化人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平台,与高校联合培养“业务+IT”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进一步探索高效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尝试采用期权、股权激励等方式吸引领军人才和团队,努力营造良好的数字化人才发展环境。
(四)确保资金投入
数字化转型具有前期成本投入大、有效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企业要建立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确保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平台建设、数字化成果奖励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强数字化建设资金的集约化管理与使用,充分利用好企业已形成的数字化建设成果,减少重复投资。
(五)构筑安全防线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应用将给网络安全带来新挑战。企业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网络安全的思想、方法、技术和体系,建立安全风险管理框架和效果评估体系,加强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安全保护,持续开展攻防演练,构筑完备的主动安全防护体系,保障数字化业务稳健发展。
六、数字化转型的实施建议
伴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持续创新与渗透,全球数字经济向纵深领域推进,数字化转型成为所有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面临的巨大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对传统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已经不再是一道“选答题”,而是一道关乎生存的“必答题”,只有主动拥抱数字技术,抓住数字经济下的发展机遇,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为更加有效地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落地,我再提两点建议:
第一,加快组织变革,厚植数字化创新创业“黑土地”。数字化转型是关于企业商业模式的转型,需要战略与组织两个维度同时转型,并且组织转型要高效地配合战略转型或业务转型。企业创建独立并且开放的数字化运行部门,可以减少企业整体转型的难度与巨大投入风险,保持技术平稳更新,实现转型的稳步迭代。一方面,该部门是对内独立运行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业务融合发展的桥梁。主要负责数字技术原创性研发和融合性创新,并与传统的业务部门保持互联互通,将数字化研发成果应用于企业的流程、产品和服务,推动企业生产方式重组变革,协助传统业务部门实现产业数字化。另一方面,该部门是对外开放合作实现数字化跨界融合的窗口。通过与产业链上下游组织、数字平台企业、政府部门等主体紧密合作,构建共生共创的数字化生态圈,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
第二,弱化绩效考核,激发数字化运行部门价值创造力。企业数字化转型要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源源不断地投入资金和人员,打大算盘,算大账,不能受制于短期的绩效要求。对于专门从事数字化转型的部门和人员,不要从一开始就赋予其业务部门的业绩要求,不能以短期的直接收入与利润指标来考核,而要以其在推进企业转型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改变作为工作业绩,甚至鼓励大胆尝试,允许必要的失败,充分调动数字化运行部门作为数字化转型主体的主观能动性。